top of page
校長教室

第三十課:​ 甚深禪定生慧觀


不丹噶瑪列些林

甚深禪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知已應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

大家好! 今天是佛子行三十七頌第29偈。 根本頌裡「甚深禪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知已應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 這裡面提到的「禪定」或「靜慮」,藏文裡是「桑點」,「桑」不只是心,還有「思慮」的意思。 「點」就是穩定的意思。 把我們紛飛的心思平靜下來就是禪定。 凡夫平時心不穩定,變來變去,所以需要修禪定。 偈文裡面「甚深禪定生慧觀」,就是講心在止禪的基礎上,去觀察心的自性是如何的。 我們有粗、細,極細的不同念頭,而修禪定時需要有對境,把心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不讓心意放逸向外其他事物,不讓它追逐其他念頭,就是止的禪修。 但只有「止」是不能摧毀我們的煩惱。修「止」到穩定時,就要修「觀」。 「觀」的禪修能使我們看見自心的本性。只修「止」不能滅除煩惱,更要修「觀」,而「觀」是需要心在止禪的情況下才能修持,所以需要止觀雙修才能滅除貪、嗔、癡,慢,妒忌等等粗大妄念的煩惱。 根本頌裡「知已應離四無色」,無色是指無色界的禪定。 佛教把禪定分為兩種;世間的和出世間的禪定。 四無色屬於世間禪定。 無色界禪定有很多不同修持方法,現階段暫不作解釋。 現在很多傳授的都是世間禪,不是出世間禪。 只有「止」的是世間禪,在「止禪」基礎上作「觀修」才是出世間禪。 我們應該修超越無色界的出世間禪才是正確,這是六度中的第五禪定波羅蜜。 我們的念頭剎那刹那間不斷地轉動,禪修時妄念慢慢由粗轉至細微,我們會覺得好像自己沒有念頭了。 其實不然,仍然有微細念頭相續下去但沒有感覺到而已。 就像水流遠看似是靜止,而其實它仍然在流動。 同樣我們念頭也在不斷變化,我們能認出粗大的念頭,但認不出微細念頭。 何以念頭沒有停下來呢? 我們呼吸有三個階段;吸氣,止住,呼氣。 正如我們每天24小時都不斷地呼吸,但都沒有了知自己呼吸的過程,所以也沒有了知到自己微細念頭的出沒。 初學者因為習氣粗重,總是在追逐著緣過去或未來的念頭,不能在呼吸時心安住在當下剎那。 修禪就要令心不追逐或跟隨妄念。 「止」的修持不能説明我們了解本心,它不是佛教獨有的,外道也有修止禪的。 光只是心不追隨妄念也不算是禪定,例如酒醉了也是沒有追隨緣過去或未來的想法,但這不是禪定,因為是被酒精所影響下受雜染的「麻木」,只是從妄念中休息一下而已,沒有什麼利益。 就像是長途走路疲勞,只休息一下,又會繼續辛苦上路。 所以只修世間禪是沒有什麼利益,需要修具「觀」的出世間禪。 止觀雙運,不只是心「止」,還能觀見到心的自性,體會:心原來是這樣的啊! 從而獲得定解。 「觀」在藏文裡是「帕斯通」,「帕斯」是特別的意思,「通」是「見到」的意思;就是看到我們的本心。 我們佛教徒修持「觀」,就是要看到究竟,看到本心。 禪修方面,南傳(或稱小乘),大乘,和密乘都有不同的止 止觀禪修方法,但是這三乘要了解心的本性的目的是一致的。 密乘主要是修本尊,持咒或者修禪定;大乘是以修慈悲心和六度(佈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來達到; 南傳主要是禪定修習,捨棄此生貪著。 這些都是深奧廣大的。 大乘有根道果,見地禪修的方法,小乘也有見地修行的方法,密乘也有根道果,見地的修法。 你們以後有時間要一步一步的學習,先就容易的入手實修。 三乘就像樓梯一樣,要按照小乘,大乘,密乘的階梯來修習。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Following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al, the Hong Kong Karma Leksheyling (Buddhist Organization) integrates Dharma into life. We privides basic Buddhist studies, and courses focusing on mental health and research projects.

香港噶瑪列些林佛學會跟隨校長的指引,把正法融入生活,主辦基礎佛學,及以人類身心靈健康為主的課程,科硏項目等。

聯絡我們
Contacts

852 - 6426 6641

leksheylinghk@gmail.com

訂閱校長資訊
Stay Connected with Choje Rinpoche

© 2023 by Hong Kong Karma Leksheyling.  Created by Le Petit Princ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