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課:因惑說他佛子過
因惑說他佛子過,徒然減損自功德, 故于大乘諸行者,不道彼過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講佛子三十七頌第三十二偈,「因惑說他佛子過,徒然減損自功德, 故于大乘諸行者,不道彼過佛子行。 」
這一偈中的重點是說不講述他人的過失,別人在佛法上或是世間法上犯的過錯、過失都不去議論。一般來說我們同樣都是具有過失的凡夫,但通常我們不會觀察、感受自己的過失。 不知自己有錯,他人稍有過失的情況下我們便隨便指責他人,示以不友善身態,不悅意言語,意念一味想著他人不是之處。
為什麼會這樣呢?都只因為自己內心有煩惱。 煩惱分有多種,這裡主要是嫉妒所致,我們因為嫉妒而去講述他人的過失。根本頌中講到「因惑說他佛子過」,這裡的「惑」是指嫉妒的心,以嫉妒的心去講述修行者或是菩薩們的過失,不懷尊重進而譭謗。
如果我們詆毀或議論他人的過失會怎麼樣呢?偈中講到「徒然減損自功德」,就是說只會消減損耗自己的功德。 這裡的「他」是指聖者菩薩。 聖者菩薩是不會有過失的,我們的譭謗對他而言無有增損,不成傷害,但我們自己卻會因此詆毀而造下惡業和減損自己功德。 所以「故于大乘諸行者,不道彼過佛子行。 」就是說如果想要成為善人,優秀的人,和作為入大乘道行者,應該不要講別人過失,更要讚揚彼德,就算做不到讚揚,至少也儘量不道彼過才好。 我們講他人過失,是因為自心有煩惱,有煩惱是因為無明,無明就是不能分辨好壞善惡。 所以說我們講他人過失,那是主要因為自己內心的「嫉妒」煩惱作祟,由「嫉妒」發展「嗔心」, 繼而心態不友善,口出惡言,心懷害意。 其實對方是否真的有過失也成疑問,就算他真的有錯,我們去議論也是沒有利益説明的。
假如一個人,他本身不是小偷,但是我們懷疑他是小偷,就說他是偷盜的,倘若他不是的話,那麼我們便做了譭謗。 我們說他偷盜就是因為嗔心而產生的。總之,對方本身具有過失或者沒有過失並不重要,雖然我們在講他人過失的時候心裡會覺得很舒服,但是要知道講述他人過失是由嫉妒而產生的,所以重要的是我們不應該去講別人的過失。 在講別人的過失的時候,嫉妒的心是最初的動機,然後嫉妒變為嗔心,我們講的有過失的對象也是必定我們不喜歡的事情,如果是我們喜歡的事情,即便是有過失我們也會隱藏的。 所以我們講述過失的對境可能是菩薩,但是佛菩薩們是沒有過失的,當我們去講述過失的時候會減損自己的功德,假如我們講述過失的對象不是佛菩薩,是我們不喜歡的名人,著名的醫生,地位比較高的人的話,我們也會減損自己的功德,但對我們所講述的對象是沒有什麼損失的。
佛法上來說,佛菩薩也好,根本上師也好,因為我們自己不喜歡而去講述他們的過失只會減損我們自己的功德,所以作為大乘行者是不應該去講述他人過失的,即使自己比他人財物多,自己比他人地位、知識高,自己再好也不用去講他人的過失。
不止是對佛菩薩,對其他凡夫的過失也都不用去講。 現代的人大都是互相較量,我慢、嫉妒和嗔心使然而去議論他過,身為凡夫的我們互相去講對方的過失只是白白的浪費時間,並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在佛法上也好,世間法上也好不講他人過失是非常重要的,「不道彼過」就是佛子的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