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校長教室

第二十五課:​ 諸苦猶如夢子死


尼泊爾列些林高級佛學院

諸苦猶如夢子死,妄執實有起憂惱,故于違緣會遇時,觀為虛妄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繼續講佛子三十七頌第二十四偈「諸苦猶如夢子死,妄執實有起憂惱,故于違緣會遇時,觀為虛妄佛子行。 」

在這一偈中的重點主要是講「觀為虛妄」意思是不要把迷亂的假像視為真實,應該要知道它們只是虛妄的顯現。 打一個比喻:在晚上比較昏暗的時候走到花園裡,看見地上有一條繩子,但是我們卻以為它是蛇,於是就會很害怕,害怕的同時便是痛苦感覺的產生。 為什麼會痛苦呢? 因為我們以為它真的是蛇,認為它會傷害我們。 但它根本不是蛇。 這就是虛妄、錯亂的表現。

偈中講到「諸苦猶如夢子死」,「諸苦」就是指眾生都存有的苦,歸類為苦苦、壞苦和行苦。 人類感受到的主要是壞苦,即是在順意境界變遷轉壞時所感受的苦。 所有的這些苦其實也不是真實存在的,也是迷惑的一種顯像而已。

偈中比喻一個母親在夢中夢到自己的兒子死了,但是在夢中這個母親認為這是真實發生的,並且覺得極之難過和痛苦,但其實她是自討苦吃。 偈中「故于違緣會遇時,觀為虛妄佛子行」,是說在遇到不順和逆境的時候,視那些情境為虛假和迷亂的顯現。 什麼是快樂和痛苦呢? 遇到合乎自己心意的就感到快樂,遇到違反自己意願的就感到不舒服,我們把這種不好的感受立名為痛苦。 因為引生苦受的逆境和違緣本身不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感覺到各種各樣的所謂痛苦,都只是迷亂的顯現而已。 能夠這樣去思維和修持就是佛子的修持,也是菩薩的修持。

一般來說快樂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有快樂才會有痛苦,有痛苦才會有快樂。 順心意的便是快樂,不順心意的便是痛苦。 情境是不斷轉變的,痛苦會變為快樂,快樂也會變為痛苦,這就是壞苦。

我們對於不能認知的苦就是行苦。 苦感分有粗、細、極細。 行苦是極細微的,使我們不能明顯感覺的到,甚至執以為樂,行苦確實普遍存在於所有眾生。 正在感受苦的情況下再疊加上其他痛苦,便稱為苦苦,例如生活艱難時再加上病患。 這三種苦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

在我們遇到各種各樣的苦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如同偈中比喻的那位母親,她在夢中夢到自己的兒子死去,覺得非常痛苦並且身心疲憊,但事實上她兒子並沒有真的死去,只是夢中虛妄顯現,當她夢醒後也會脫離苦感。 所以在輪迴中的我們會認為痛苦是真實存在的,並不認為痛苦也是迷惑的顯現,這導致我們不斷地輪迴。 所以當我們遇到違緣和逆境的時候都應視為只是迷惑的顯現,並非真實存在的。 如果能夠如此思維和修持的話痛苦便會自解,痛苦自解之後我們就能夠得到平靜和安樂。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