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三有樂如草頭露
三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去,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繼續講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九偈「三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去,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這一偈中重點是「希求」,就是我們應該努力於追求解脫的究竟果位。解脫道就是修持正法的方法,這也是菩薩的修持。那麼,如何追求解脫之道呢?「三有樂如草頭露」「三有」是指三善趣。如果同三惡趣來比較的話,三善趣是有快樂的,但是這種快樂如同草上之露水一般,晚上有露水,早上太陽出來時露水便消失了,在這裡比喻這樣的快樂是短暫的,不長久的。
「是須臾頃壞滅去」說明這樣的快樂在一瞬間就會消失壞滅。我們知道六道分為三惡趣和三善趣,相比較來說的話,三善趣是快樂的,但是這種快樂不是永恒的,只是暫時性的快樂,就像草上的露水,一瞬間就會壞滅。如果想獲得永遠的快樂,那麼就要進入無轉的解脫道,無轉就是不會轉變的解脫之道。假如投生在三惡趣的話是極度痛苦的,完全沒有絲毫快樂可言,而三善趣好像有些快樂,但是這種快樂是會變化的,同時也是摻雜著痛苦的。
三界中的快樂都是暫時的,我們應該追求究竟的快樂,那麼究竟的快樂是什麼呢?是無上的解脫。解脫的意思是解開痛苦,獲得快樂。如果我們能了解究竟的本心,從而獲得快樂,那麼這種快樂便是不會轉變的解脫,這樣無轉的解脫是我們應該去希求和追求的。上一偈中我們講到「終不造罪」是小士夫的發心,在這一偈中追求無轉的解脫道就是中士夫的發心,相對小士夫來說中士夫的發心要更大一些。
快樂分為暫時的快樂和究竟的快樂,我們應該追求的是究竟的,不轉變的快樂。為了得到究竟的快樂我們需要累積廣大的福德資糧,如果沒有福德資糧的話,不要說究竟的快樂,就連暫時的快樂也是不可能得到的。現在還是凡夫的我們會顛倒的把暫時的快樂當成真的快樂,在這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必須要認識快樂和痛苦,快樂和痛苦都只是內心的感受,而且是要依靠對象才產生的,舒服的感受便是快樂,不舒服的感受便是痛苦,二者都要依靠好或惡,優或劣的對象才產生的。
上一偈中講過「諸極難忍惡趣苦」,是說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無法忍受的痛苦,那麼三善趣(天、人、阿修羅)有沒有痛苦呢?有的。三善趣的眾生會把痛苦顛倒當成快樂,因為不了解這些快樂都只是暫時的快樂。當然三善趣的快樂比三惡趣還是要多一些的。三善趣和三惡趣的痛苦分為三類:苦苦、壞苦、行苦。三惡趣中感受苦苦最嚴重的是地獄,其次是餓鬼,再其次是畜生道的眾生。三善趣中人道主要是感受壞苦,天人道主要是感受行苦。
人道中的壞苦主要是無常的轉變,一會兒痛苦,一會兒快樂,這種暫時的快樂是不究竟的,不是真的快樂。天人道中的平等捨受令他們感覺像是快樂,但這種快樂也不是恒常的,也只是暫時的而已。現在還是凡夫的我們誤以為得到名聲、財富、知識、地位等等便會有快樂,因此終身投入追求,而追求過程也是很辛苦的,假如得到了就會非常快樂,但即使是得到了所謂的快樂,也只不過是此生暫時的快樂,不是不轉變的快樂,如同草上露水一樣,非常的無常,非常的不牢固,但是我們會錯亂的把不是快樂的快樂當成是快樂,而不去思維究竟的快樂。
所以我們應該去追求的是不轉變的快樂,也就是佛果。
那麼,這種不轉變的快樂是向外尋求而來的嗎?不是的,是應該從內在的本心而來的。當我們了解了不轉變的快樂是從內在本心而來之後,再遇到生活中的痛苦時就會有很大的幫助,了解之後痛苦會減少,快樂會增長,所以必須知道不轉變的快樂是從我們內心而來。中士夫的發心是很重要的,要離苦,得樂,去追求不轉變的快樂也就是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