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見
如果是佛陀的追隨者,一名佛教徒的話,便應該盡己能力幫助利益他人,就算未能提供助益,最重要是不要做傷害的事。 無論如何首先見地的方向不能有錯,這點十分重要。 而世俗正見就像是佛法的基础。 相信因果業報,承認有前生後世,皈依三寶,若人內懷此三正見,便能成為一名具格的佛教徒。...
福德乃圓滿的心態與行為
不管是什麼人,求安樂的欲望是一致的,但成就安樂的違緣甚多而未能如其所願。 因福德弱小或福德下劣,所以不能達成安樂的願望。 因此,無論是修行或從事世務,都必需要有順緣。 順緣一事,並非只有修行人才需要,凡是希望得安樂的,都必需要順緣。...
內心真誠外行為亦良善者是具大福德之人
內心真誠外行為亦良善者是具大福德之人,內心真誠但外行為惡劣則是福德薄弱者,外行為良善但懷悪意者福薄,心黑而且外行為粗劣者其福德肯定極之薄弱。 總之,各人自己福德是大或小如何狀況,依靠上述因由善加觀察便能了知明白,然後將心往內收攝,能時常保持堅固正念,此點是為重要。...
能做到內成熟又外成熟的人只有百分之十
無論是修行抑或從事世間事務,能做到內成熟又外成熟的人只有百分之十。屬於內外皆未成熟的人又佔百分之十。 大部份人是屬於外成熟而內未成熟,或內成熟而外未成熟,大概共佔約百分之八十。 這類型眾生處理事情時,不能如其想像般行事,遇到外緣便失去自控能力,因而在做事時作出種種與其原先心...
所謂修行佛法,需要能打從內心生出覺受和積累體驗
一般來説,無論是大中小三種人物內任何一種也好,都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因而做出很多不同的善惡事情。 例如一個家庭𥚃有多少成員如父母子女等,便會有著許多不同想法,各人依着自己的想法去行事,便會帶來種種愉快和不愉快的狀況已出現和將出現。...
第十一課:為度無邊有情故
無始以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是佛子行第十一偈。 根本頌裡面「無始以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這裡面提到發菩提心,首先要了解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是什麼呢? ...
有些眾生外表成熟內未成熟
例如以蘋果來作比喻,有外表成熟而內未成熟,有內成熟而外表未成熟,有內外均未成熟和內外皆已成熟的。 正如蘋果有這種種不同表現, 眾生亦有不同種類,有些眾生外表成熟內未成熟,有些內成熟而外表未成熟,有內外均未成熟和內外皆已成熟的。...
成為對自己及對他人帶來利樂的處所
有些人帶有善念,有些人帶有惡念,有些人帶有非善非惡的想法。 如是有種種不同的思想方式,緣於各人依着自己的意欲而有不同的妄念生起,從而做岀種種不同行為。 因此,具善念者其身語行為也與善良有關,而其身語意三者無論作出任何行為,全都成為對自己及對他人帶來利樂的處所。...
四座上師相應法觀想及融入
問:尊敬的校長, 1. 請問勝樂金剛進入金剛亥母(自己) 心內, 是化一團光還是一團火? 2. 入了之後勝樂金剛是坐着還是站着? 3. 念四句偈時是否不用持氣?之後才持氣? 4. 金剛亥母是否七色圍繞中間另外一尊紅色的? 5. 最後四灌頂時,是否自己雙運身,頭頂是法王 ?...
第十課:三有樂如草頭露
三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去,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繼續講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九偈「三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去,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這一偈中重點是「希求」,就是我們應該努力於追求解脫的究竟果位。解脫道就是修持正法的方法,這也是菩薩...
第九課:諸極難忍惡趣苦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趣業果,故雖遭遇命難緣,終不造罪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繼續講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八偈「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趣業果,故雖遭遇命難緣,終不造罪佛子行。」 「終不造罪」是指永遠不做惡業。如果不做惡業就是正法,就是佛子行,也是菩薩的修行。什麼是正法?正法就...